昨天新聞報導,一名四十二歲的商人,多天前獨自往大嶼山鳳凰山一帶遠足,失足跌落倒腕崖,最終失救死亡。
這些事件不是冰山一角,近年來香港有多宗獨自行山遠足發生意外死亡或失蹤事件。歸因究底,不是他們的技術差,很多受過遠足訓練;而是難以找拍檔一起行山,獨自行山發生意外失救所引致。
明知獨自一人行山很危險,但為什麼近年很多人選擇獨自行山,原因是搵行山拍檔難。正如行山專家梁榮亨也說:「依家o的人好自我,冇乜團體精神,唔係好識同人合作、溝通,覺得一齊行要互相遷就好煩,所以寧願自己去...」。可是,他只說出部份事實。
我自己也是行山愛好者,自從讀高中以來,已經喜歡行山遠足,間中會約同學一起行山。後來我讀上科技學院(即現在的IVE),參加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,參加一門野外鍛鍊科,學到一些正統的遠足知識,包括閱讀地圖、策劃行程、預備食物、紥營等等。
後來我在新聞組上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好友,參加遠足活動。他們愛挑戰難度更高的山脈,例如深入青山腹地(屯門青山後山一大片操炮區)、攀狗牙嶺(由大嶼山石壁上鳳凰山的一條難度高的小徑)、登蚺蛇尖(西貢東部一座尖山)、環船灣淡水湖一天遊等等長程兼難度高的遠足路線。這些地方人跡罕至,環境優美,保留大自然的風貌,在市區是看不見的。這些路線的特點,就是路線較長,地勢險要,距離道路較遠,真的要多一點體力,幸好我體力能夠應付。大家能夠團隊合作之餘,亦會自己懂得照顧自己,屬於自己物品自己帶,特別是女團員不會要求男團員幫手搬重物。雖然是業餘,但表現專業。
曾經有一段時間,每星期日都一起行山遠足。可是,隨著大家的成長,很多遠足好友事業有成,成家立室,空閒的時間小了,抽不到時間一起行山。我惟有找其他朋友一起行山,由我負責策劃路線。可是朋友們都嫌行山路線長,但這路線只是半日的路程。有些朋友嫌山勢糾斜,但這山山勢比起西環的東西邊街大斜路平緩。有些朋友嫌樓梯多辛苦,但只是上一二百級的樓梯,上天壇大佛都唔止啦。到了遠足當天,有些朋友遲大到,比原定時間遲一兩小時才到集合地點,為了避免入黑未落山,惟有被迫縮短行程。有些女性朋友遠足時携帶大量不必要的物品遠足,覺得很累便要求男性朋友幫手携帶。
既然找一般朋友,走不到自己想走的山,為什麼不參加一些遠足隊伍。其實,香港行山資訊站也有刊登很多遠足隊的消息,我也有參與其中數隊。可是,這些遠足隊的參加者,大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為主。年青朋友很少參加遠足隊的活動,因為大都數年青人通常星期日遲起床,而遠足隊集合時間很早,通常在周日上午八九時集合。而且大部份年青朋友都有一些誤解,以為所有遠足隊都是難度高要求高的隊伍,大家難以參與。久而久之,近年我少左登山遠足了。有些心癢,惟有獨自登山。
結果,一些經驗較佳的年青行山人士,往往難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行山。明知危險,惟有瞞著家人,獨自行山,走一些難度高但風景靚的山,吸收新鮮空氣,拍攝郊外美景。行山人士的苦況,外人難以明白。
本文撮要版刊登於2007年2月17日《星島日報》